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1.73亿元,占总成交额25.17%,游资资金净流出8696.16万元,占总成交额12.62%,散户资金净流出8647.69万元江苏期货配资,占总成交额12.55%。
■编者按
2024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坚持稳中求进,强化综合施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干笃行,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4年广东经济发展有哪些关键词?呈现出哪些亮点?本期《理论周刊》特邀6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撰文,以理论之思观照发展实践,为广大读者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机遇提供参考,敬请关注。
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
罗必良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广东以新提质、聚势谋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线索。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已经积厚成势,再次先行成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高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新赋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强劲动能。2024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即聚焦“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主题,进行系统性谋篇布局,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进、向微观进军、向虚拟空间拓展,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以此为核心路径,广东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2024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第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第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提质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而是要促进其在品种、品质和品牌上更有竞争力。如广州首创“诊断+改造”的转型升级机制,深圳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4年,广东财政专门安排39.4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基础再造等工作。目前,广东累计推动超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8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向“新”前行、向“高”攀登、向“绿”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现代纺织业等支柱产业持续领跑全国。
三是聚势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广东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结合广东特色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战略工程。目前,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7.6万家,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在2024年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0家企业登榜,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正是这些企业布局的“头牌”。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领域正在涌现更多的全国领先细分产业集群,不断激发广东经济新活力。
四是谋远先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广东在算力设施、产业规模、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全球,工厂设备批次“上云”,“低空经济”加速腾飞,各类大模型应用加速赋能。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物质、未来无人农场、未来海洋牧场、未来绿色低碳等一批未来产业应时而生,正在成为广东重构新优势、再造新高地的主战场。
作者系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
“两新”政策落地显效
王珺
2024年广东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11.6%,比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2.2个、6.9个百分点。这离不开“两新”政策特别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实施。
政治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周期性回升都是从企业的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开始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一头连着投资,另一头连着产业结构,具有“抓中间,带两头”的作用。一方面设备更新改造会拉动投资需求,如果当年设备更新改造规模扩大,那么新增投资增加,由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提升。前三季度,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1%,占全部投资比重36.9%。2024年前8月,工业技改投资和工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分别增长12.4%和25.6%。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设备更新需求必然要求增大新设备供给,新动能供给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其在国民经济占比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为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提出了需求,提供了机遇。需求是企业为降本提质增效而加快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内涵的新设备、新产品和新工艺。机遇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新设备供给的快速增长为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如智能化的机器人更多应用于生产线的“黑灯工厂”、“无人车间”等。
在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方面,广东结合实际,在强化动力机制,通过合力形成企业群体性技改方面,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路子。一是厂商与高端客户之间互动机制,即客户对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个性化设计和交货时间等方面的高品质要求,促使企业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降本提质增效来赢得更多高端客户订单。例如,专做钣金加工的广东南海创兴精密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改造从卖产品转向提供解决方案,客户从中小企业扩展到富士康、施耐德、哈斯机床等行业龙头企业。二是以产业链为平台的链式联动机制,即中小企业为获得龙头企业高要求订单而主动投资技改。目前,广东累计推动超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8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等。三是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即企业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来添置和更新技术设备。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坪山)中心依托产学研合作体系,助推企业以加快设备更新方式来适应新赛道、新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
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这意味着“两新”政策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实施。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从工业领域向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老旧农业机械等领域扩展,以及广东在落实这些政策方面的创新性实践不断成熟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新动能和新产业将得到更快成长,以结构优化支撑的经济增长将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民营经济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广东探索
李新春
在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数字化转型是决定企业未来成长性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大量中小制造企业因为资金、人才以及组织能力上的不足,难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高度集中,加快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助推广东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作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广东一直坚持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重点推广“链式改造”模式,推进4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打造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4年底,已经累计推动了超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经济规模、产业数字化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发展指数等关键指标位列全国第一,为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广东方案”。重要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育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提升产业学习效应。针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食品医药、轻工材料等典型场景,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至今,已培育300多个“灯塔式”标杆项目,其中10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
二是基于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探索集群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广东从产业集群资源共享、协同制造等重点环节切入,推动了东莞松山湖电子信息、广州花都狮岭箱包皮具、佛山顺德小家电等16个产业集群率先试点,探索集群整体高效转型的创新路径。
三是针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细分行业进行价值链的整合式数字化转型。2023年,广东新设立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城市组织“1个数字化牵引企业+1个集成服务企业+N个软硬件企业”的“1+1+N”联合改造模式,共同推动30多个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管理、安全等各个价值链环节数字化升级,使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战略发展有机融合。
四是探索数字平台企业带动的场景化和平台化数字转型路径。广东省引进和培育300多家熟悉工业场景、集成能力强的数字化服务商,促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发展,重点培育9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3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输出一系列覆盖研产供销、价廉质优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随着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加速涌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融为一体,政府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组织协调与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相互促进,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方式。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广东探索,克服了单个企业“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问题,实现了产业价值链、上下游、数字化平台以及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战略协同,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基于产业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具有创新性战略意义。
作者系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五外联动”拓展新空间
胡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在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近年来,广东凭借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持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动荡变化交织,为广东开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和重要标识。然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需求并存,要求广东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向开放要动力、要空间。从外部看,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供应链分化重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世界历史”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掌握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为广东的对外开放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推动广东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走在前、作表率,切实担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五外联动”组合拳,即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的协同推进,成为广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策略,促进了全省外贸进出口和外资利用规模的稳定增长。2024年前11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0.8%,贡献了全国外贸增长的40.9%。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达21.51万户,同比增长8.04%,占全国1/4。2024年,广东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3万户,同比增长19.13%,新设数量创五年新高。第136届广交会吸引25.3万名境外采购商,出口意向成交额达249.5亿美元。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实有企业超29万家,吸引了105家世界500强企业的520个项目。得益于省内个税优惠等政策助力,目前6所港澳高校在大湾区内地设立9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成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强化了广东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的协同推进,不仅关乎各领域的独立发展,更在于打破壁垒、统筹资源,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一要突破传统贸易模式的局限,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推进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的深度融合;二要精准招商,以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通过设立全球招商网络和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增强广东对优质外资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三要围绕服务外包的高端化转型,建设全球领先的服务外包中心,通过引入国际标准,提升承接高附加值项目的能力;四要充分利用广东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五要进一步完善引智机制,设立国际化创新平台,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及创新团队,构建集成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持续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广东既要把握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又要在开放中找到持续深化改革的动力。通过强化国际规则对接,提升营商环境的吸引力,以开放的决心和行动,打造更强的经济韧性和全球竞争力,为新时代高水平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暨南大学原校长
低空经济率先“起飞”
陶一桃
低空经济是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广东低空经济率先“起飞”,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而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广东低空经济规模已超千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全省通用飞机飞行达到15万小时,在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全空间无人体系等试点示范取得积极进展。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广东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增长新引擎、开辟产业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
低空经济以航空航天技术为支撑,将无人机、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技术应用于生产、物流、农业等诸多领域,并在发展演进中不断诱发源于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所致的社会创新,从而提升经济的整体效率与质量。这种融合创新发展的特质既是低空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又构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崭新动能。深圳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城市,其发展数据具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低空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巨大潜力。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已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0%。同时深圳低空经济与空天、人工智能两个产业集群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24年前三季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28.3%和14.1%。这也有力证明,具有融合创新导向与潜质的产业业态,是推动经济体创新成长的内生力量。
低空经济的兴起通过产业链效应不断催生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壮大。在这一过程中,低空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与结构优化,无疑会带来新的活力与增长点。当前,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低空经济集聚产业链企业1700余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70%,工业级无人机约占全球50%,而且已形成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实现了“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架无人机”的产业链供给。所以,这一业态的需求增长和产业链的完善,将会产生更大的扩散效应与连锁效应,从而形成以低空经济为引擎的产业集群。
低空经济将以其业态的独特性,成为促进区域融合及协同发展的新动能。如低空经济通过低空飞行活动,能够缩短城市间的通勤时间和货物流通时间,从而提升区域交通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同样有利于提升乡村交通运输的效率,而且更能促进城乡经济的结合及物流与公共服务水平的城市化;低空经济的发展还将增强区域间更广泛的融合度,使更多城市被纳入核心城市经济辐射的范围之内,以空间距离的缩短,换来经济辐射效能的增强。可以说,通过低空经济实体形态的构筑,如区域通用机场及垂直起降场网络的构建,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所有有条件的区域,都可以通过实现低空飞行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同融合,构建具有联动效应与效能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从而实现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
作者系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
防风化险有力有效
张卫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紧扣国家部署要求,围绕防控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发力,确保广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是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2024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支持。广东着力“稳市场、防风险、促转型”,积极化解房地产市场各类风险,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如:全省19个城市实施因城施策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广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深圳市政府下调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下限等。同时,广东加快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成功化解了个别头部房企债务风险。此外,还积极把握信息化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探索智能建造等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路径,致力推动房地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广东房协发布的《2024年1—11月广东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广东楼市总体有所回暖,房企资金状况渐趋改善,反映促进市场止跌回稳的一揽子政策初见成效。未来,广东应继续完善房地产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释放购房需求、优化市场供给,推动构建房地产市场新发展模式,同时着力建设并推广高品质住房。
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化解。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事关发展与安全、财政可持续运行的重大问题。广东以债务清零行动为抓手,运用债务重组、置换等市场化手段,推进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高质量项目,因地制宜化解融资平台存量债务风险,同时严格管控新增隐性债务,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在显性债务方面,广东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法定债务限额以内,政府债务率保持在安全区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国际通行100%的警戒线。在隐性债务方面,已实现隐性债务连续3年动态清零,有效确保广东政府债务总体安全、风险可控。未来,广东应继续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进一步化解高风险区域的债务压力,巩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工作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广东扎实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推动其逐步恢复稳健经营能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广东通过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打击非法集资、推动中小银行并购重组等一系列组合拳,成功实现各类风险指标的下降,有效防范了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增强了金融系统的内在稳定性,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技防范方面,广东始终坚持对金融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监管科技手段,有效推动地方金融风险监测与防控的“科技布局”,持续提升地方金融风险的处置能力。
作者系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江苏期货配资